報告摘要

本報告分析2024年台灣四大永續獎的評選機制與得獎企業,在法規遵循與氣候績效上的表現,揭示永續獎評選機制中的漂綠漏洞及氣候行動不足的問題。報告透過三個案例指出,刻意隱匿資訊、揭露不實及長期排放污染的企業,仍能年年獲獎,且透過行賄撤銷違法紀錄,塑造永續假象遭起訴的企業,也沒受到撤獎或任何處置。凸顯出評選機制不夠嚴謹,也缺乏對重大爭議事件應變的能力,這樣的永續獎恐失去公信力與鑑別度,淪為漂綠的工具。

在氣候績效方面,檢視了39家獲獎的排碳大戶,發現多數雖有淨零承諾,但整體減碳行動明顯不足。多數企業的能源效率進步有限,節電目標僅符合法規最低要求,再生能源使用率仍普遍低於1%,未來再生能源佔比目標不足,缺乏具體可行的低碳轉型路徑。此外,仍有11家獲獎企業使用燃煤,卻未提出汰除時程,甚至有燃煤用量不減反增的情形。這些獲獎企業的永續表現理應優於產業平均,但若實際上的氣候行動都如此消極,要達到2050淨零排放的國家目標將更加艱難。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主流永續評鑑機構如MSCI、Sustainalytics、標普全球(S&PGlobal)與富時羅素(FTSERussell)等,皆已將「反貪腐」、「環境污染管理」、「商業倫理」納入關鍵評分項目,並對重大爭議事件採行降評、除名等機制。相較之下,台灣的永續獎評選制度忽視違法紀錄、未將重大污染或揭露不實行為納入評分或排除條款,也未設立撤獎機制,已與國際趨勢脫節。

因此,本報告呼籲永續獎主辦單位應修正漂綠漏洞,強化評選嚴謹度,建立重大違規排除條款及撤獎機制,確保獎項公信力與鑑別度。企業則應強化誠信治理機制,杜絕貪腐與漂綠行為,制定具體、可衡量的低碳轉型計畫,並加以落實,以提升國際競爭力。政府部門除應提出具體的產業低碳轉型戰略,亦須要求揭露污染、工安、職災等違規紀錄及氣候績效指標,並填補國營事業與未上市櫃企業的監管漏洞。

唯有誠實揭露、落實轉型、強化監管,再加上與國際接軌的評選機制,方能重建永續評比的公信力,讓真正投入氣候行動與負起社會責任的企業獲得肯定,建構反漂綠生態系,邁向真正的永續轉型。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