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結:台灣評鑑制度的反思與挑戰

國際主流的永續評鑑已遠遠超越表揚,而成為了一種嚴謹的風險管理與問責框架。據此,我們可歸納下列結論:

  1. 公司治理與倫理是企業經營的根本,也是國際評鑑中日益強調的重點。企業若出現重大治理缺失,便難以在任何評鑑中取得優勢,連帶會影響其永續揭露的可信度,更增加企業漂綠風險。

  2. 重大爭議可能導致國際評級調降或除名,直接衝擊企業的品牌形象、投資人撤資,甚至失去供應鏈訂單,可能嚴重影響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的台灣企業。

  3. 爭議事件追蹤機制的存在,意味著企業的永續表現不只是定期的檢核,反而必須時時警惕、落實承諾,才能維持市場與社會聲譽。

相對而言,台灣最具規模的永續指數之一:台灣永續指數,採用富時羅素的評級模型,核心方法論與規範幾乎完全遵從富時羅素的標準,但卻未建構獨立的評鑑與爭議事件處理程序,亦無即時回應問題的機制,導致爭議事件難以被究責。類似情況亦出現在2016年由台灣指數公司推出的「台灣永續評鑑」制度,該制度為部分小型ESG指數型商品提供評量依據14,雖有設置重大爭議事件的應變措施,卻從未實際落實,令人懷疑其處理爭議事件與防範漂綠風險的能力。

因此,我們呼籲台灣的永續獎項、評鑑與指數制度,皆應比照國際標準,設置並落實爭議事件追蹤及動態降級、除名或撤獎機制,方能強化社會與市場的信任,裨益於台灣社會的永續轉型。

  1. ESG 相關指數化商品 - 台灣證券交易所, accessed July 4, 2025, https://www.twse.com.tw/zh/esg-index-product/etf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