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國際永續指數與評鑑的反漂綠機制

為了防範企業的不實揭露或隱匿行為,國際大型永續指數與評鑑不僅以明確方法論與規範評估環境與社會的衝擊,更著重於對ESG風險或爭議事件的即時處理,建立一套完善的治理機制,以及外部衝擊的預防與管理,以防堵漂綠、強化企業治理。

國際主流的ESG評級機構,包括MSCI、標普全球(S&P Global)、Sustainalytics與富時羅素(FTSE Russell)等,均將「反貪腐」、「污染管理」、「商業倫理」等作為關鍵評分指標。一旦企業爆發重大爭議事件,即可能被快速調降評級,甚至從指數成分中移除,對其融資、聲譽與國際供應鏈地位造成重大影響。

這些嚴格的法遵要求直接反映出若企業缺乏有效的監督、透明的報告以及健全的內部管理系統,任何永續承諾都可能淪為空談,揭露亦缺乏可信度 。因此,強健的治理是企業降低永續風險、吸引投資信心的基礎;相反地,對於違反永續承諾的爭議事件,若應變能力低劣,更可能曝露出企業更深層的結構性問題 。

全球主要ESG評級機構公開的方法論中,不難看出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例如

  • MSCI自2012年開始,便逐步調高公司治理評分的權重。1

  • S&P 500 ESG Index 核心為財務重大性原則,因此將「治理」與「經濟」因素合併為單一的「治理與經濟維度」,意味著公司治理是穩定獲利的重心,而治理上的失敗(如貪腐、管理層失職)幾乎會直接導致經濟損失(如罰款、股價下跌、失去客戶)。2

國內的大型企業在其永續報告書中,經常引用這些國際評比的成績,宣揚其永續績效。因此,對於政府、社會大眾與投資人而言,深入了解這些評比機構所設下的監督與應變機制皆至關重要。據此,本章節將評析MSCI、標普全球企業永續評鑑、Sustainalytics及富時羅素指數等四個主要國際評鑑。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