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綜合評析:永續獎應強化氣候標準,引導排碳大戶低碳轉型

面對氣候危機,企業減碳早已不再是選項,而是責任,而排碳大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即佔全台總排放量的四成,其減碳決心與進度,對於台灣是否能達成2050淨零目標至關重要。因此,永續獎的主辦單位也應負起把關的責任,甚至扮演引導產業積極作為的角色,篩選出真正積極減碳的排碳大戶作為標竿企業。若讓高排碳又無所作為的企業獲頒永續獎,不僅削弱獎項公信力,更會錯失帶動產業低碳轉型的關鍵機會。

根據上述五個獎項的評析,可以發現:

  1. 獎項的氣候標準過於寬鬆 檢視獲得四大永續獎的排碳大戶發現,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所頒發的TCSA永續綜合績效獎及氣候領袖獎,是唯二有企業未承諾淨零仍獲獎的獎項,顯示基本標準設計過於寬鬆。其中,TCSA永續綜合績效獎涵蓋最多排碳大戶,卻未能有效檢驗企業減碳承諾與實績;而氣候領袖獎雖名義上聚焦氣候議題,實際上仍有獲獎的企業未設定中期絕對減碳目標,且積極設定再生能源目標者較去年減少,或僅提出偏低的再生能源使用目標,與社會大眾對「氣候領袖」的期待有明顯落差。 相較之下,行政院國發會國家永續發展獎、天下永續公民獎與遠見ESG企業永續獎,獲獎企業的淨零承諾整體表現較佳,但在能效提升、節電承諾、再生能源目標與使用等具體氣候行動指標上,依然存在落後、未設目標或僅符合法規最低標準的情況。

  2. 獲獎排碳大戶氣候行動不足 進一步觀察2024年各獎項獲獎的排碳大戶表現,也突顯台灣企業在低碳轉型上的結構性落後。整體來看,約七成企業未達到能源效率平均進步2%的門檻;僅少數企業設定年節電2%以上的具體目標,多數僅符合法規基本要求;再生能源使用率不足1%的企業仍為多數,設定2030年再生能源占比達15%以上目標的企業也不到一半。這些企業理應在轉型表現優於產業平均,才能獲得肯定;但若連獲獎企業的氣候行動都如此消極,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將更加艱難。

  3. 小結 綜上所述,台灣永續獎制度需強化對氣候行動的評選標準與門檻。除了應明確排除未承諾淨零的企業,更應將再生能源使用、能源效率進步等具體行動納入評分指標,同時也應要求揭露範疇三排放量、近三年能源或電力使用趨勢。唯有建立嚴謹標準與審查機制,才能讓永續獎鼓勵企業進步、引導低碳轉型。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