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為何要關注企業漂綠議題?

近年來,ESG(environment 環境、social 社會、governance 公司治理)、SDGs、淨零碳排等永續發展議題,成為企業與投資機構的關注焦點,總統蔡英文於2021年宣布2050淨零轉型後,政府各部會也在2023年核定、發布了「淨零12項關鍵戰略」,並獲得多家企業響應、承諾在2050年達到淨零,強化永續作為。然而,這些公司承諾是否伴隨著可信的行動計畫或相關可驗證的數據支持其聲明,需要各方利害關係人仔細地逐一檢視,但永續作為涵蓋面向廣泛,一般社會大眾難以全方位掌握,因此可能會傾向相信專業且具有公信力的永續獎頒獎機構,藉由一套完整的評鑑機制,層層把關挑選出真正永續的企業。

永續獎的用意是表揚永續績效卓越的企業,為後進者建立學習標竿。在台灣,獲獎的企業也常在其官網、新聞媒體或各公開場合上宣傳該獎章,以彰顯自身的永續成就獲得肯定。因此永續獎的意義不只是單純地頒發企業社會責任獎,更重要的是,「頒發」的行為本身就承載了社會責任的意義,獎項的主辦單位需以相當嚴謹的標準,挑選出真正的永續企業,否則就有可能成為企業漂綠的推手。而一些企業也可能會以過度的行銷或包裝,得到不當聲譽或經濟利益,甚至誤導其投資人、客戶、供應商、或社會大眾連帶做出錯誤決策,對真正投入永續的企業不公平,甚至導致劣幣驅逐良幣,阻礙整體社會邁向永續轉型。

為防止企業漂綠,歐美各國已開始強化相關立法,例如歐盟的「永續分類標準」(EU Taxonomy)、「消費者賦權綠色轉型指令」(Empowering Consumers for the Green Transition Directive))、「綠色聲明指令(Green Claims Directive)」「企業永續報告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 CSRD)」等,美國修訂了「綠色指南」(Green Guides),台灣金管會也開始強化上市櫃公司的永續資訊揭露,預計在2026年逐步導入IFRS S1與S2的揭露準則,也正在訂定台灣的「永續經濟活動認定參考指引」。國際上亦有CDP、Climate Action 100+、Net Zero Tracker等多個知名的非營利組織採用多項永續標準來審視企業承諾是否真實,聯合國也在2022-2023年間發布了「誠信第一(Integrity Matters)」報告與檢核清單,進一步為反漂綠(漂淨零)議題劃下紅線,也為企業的淨零承諾提供具體建議,協助其檢視是否與《巴黎協定》的1.5°C目標保持一致。

倘若永續獎的評選標準,未跟上國際反漂綠趨勢,忽略了重要的永續指標,反而有可能讓獲獎企業誤判國際永續轉型趨勢,誤以為某些永續指標不重要,未能及時做好準備因應轉型風險,恐將喪失國際競爭力。因此,本報告並非苛責企業或永續獎的主辦單位,而是想要提醒:台灣做為國際進出口貿易導向的國家,應跟上國際永續趨勢,尤其是頒獎單位的責任更為重大,切莫誤導企業陷入自我良好的情境,卻與國際趨勢、國際同業競爭者的表現產生落差。

本報告參考歐美的永續相關政策法規,及聯合國、知名國際組織如CDP、Climate Action 100+、New Climate Institute(見附錄一附錄二)所採用的淨零標準,以及國內的環保與勞動法規來審視獲獎企業的永續作為。由於綠盟是環保團體,因此本報告關注的永續議題將聚焦在ESG中的E環境保護,以及可能危害員工安全與健康的相關環境污染、導致職業災害風險的小部分S社會面。而環境保護的範疇廣泛,受限於自身資源的限制及企業資料取得難度,本報告無法一一檢視所有面向,因此著重在「環境友善」與「氣候變遷」項目,前者又以空氣與水的污染控制與防治為主。

為了確保永續獎的公平性、代表性與鑑別度,避免永續獎成為漂綠推手而不自知,因此本報告檢視範疇僅限於獲得永續獎的企業。第二章我們將先針對頒發企業永續獎的四大主辦單位,檢視其評選方式的合理性,對此提供改善建議。並於第三章第四章逐一檢視得獎企業在「環保與勞動法規遵循」及「氣候責任」兩大面向的表現。在進入上述細節之前,本章首先介紹常見的企業漂綠行為、國際反漂綠趨勢,以及台灣現況,以利讀者在這議題上能有初步了解。

最後必須強調的是,並非本報告所提到的企業或頒獎單位為漂綠組織,僅是從這些得獎企業的永續績效檢視頒獎單位的評選標準,並對此提出可能的風險與建言。我們期許未來永續獎可以更具有鑑別度,企業也能持續精進自身的永續作為,共同推動整體社會朝向真正的永續邁進。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