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難減排產業

鋼鐵、石化、水泥等難減排產業同樣存在2030年中長程目標不夠積極的問題。且這些企業在指標十:「關鍵減量策略的執行時間點、進展狀況與減排貢獻量」,皆未詳細說明不同減量策略或重要專案在淨零路徑中的減排貢獻佔比。

中鋼是得獎企業中碳排量最高的,也是台灣製造業第二大排碳源,其全資子公司中龍鋼鐵則是台灣第四大排碳源,因此中鋼與中龍能否積極抑制碳排,對台灣淨零轉型影響甚鉅。然而中鋼提出的階段性減碳目標為2030年較2018年減碳22%,這個目標換算為以2019年為基準年,則是減量20%,仍低於國家目標。即便中鋼表示正在規劃將目標提升至較2018年減量25%,換算後仍只較2019年減量約24%,僅勉強符合國家目標,離氣候「領袖」應負擔的責任仍有段距離(同為前十大排碳源的子公司中龍鋼鐵,也提出與中鋼相同的減量承諾)。在減碳路徑的規劃上,中鋼雖然大致規劃了中期(2030年以前)與長期(2030-2050年)兩階段主要進行的減量計畫,但並未清楚說明各計畫在減量總量中所佔的比例及關鍵里程碑(Key Milestone)。此不利於各界利害關係人判斷中鋼所列出的減量計畫,是否能有效達成其2030中期目標與2050淨零承諾。

中鋼近年雖然不斷強調其「鋼化聯產」的策略,並預計「2040年」後將可帶來每年290萬噸的減碳量,但要提醒的是:290萬噸僅相當於中鋼目前年排放量的15%,這意味著中鋼需要執行更多有效的減碳策略,方能達到2050淨零目標。而要達到該目標,傳統高爐的汰換便是關鍵之一,目前歐洲各大鋼鐵廠大多規劃在舊有高爐退役後,轉型為H2-DRI-EAF或Natural gas-DRI-EAF製程(若當地目前的綠氫供給有限,會先使用天然氣,待綠氫日後供給無虞後,再由天然氣轉為綠氫),僅部分業者仍保留高爐並規劃搭配CCUS(碳捕捉、利用及封存)。然而,傳統的高爐製鐵搭配CCUS,比起前述的H2-DRI-EAF所帶來的減排潛力可能更低,且有較高的不確定。目前中鋼僅宣布會在2030年前將現有四座高爐的其中之一轉為電爐,即:轉為三高一電的生產模式,若中鋼確定要保留高爐,就代表著將持續使用化石燃料(焦炭)並且搭配CCUS,但這將無助於空污減量,也需要投入龐大的資源與心力來規劃碳封存場址,該場址不僅需顧及安全性及永久性,更須考量社會接受度。然而中鋼尚未就剩餘三座高爐的轉型時間點提出規劃(不論是轉型為Natural gas/H2-DRI-EAF或高爐+CCUS),在相關的研究進展、資金投入上的資料透明度也有待提升。

石化業是台灣碳排量最大的產業,石化業前十大碳排企業就佔了台灣整體碳排量約24%。而2023年度獲得永續獎的石化業中,中石化、台化、中油是石化業的前十大碳排企業,因此,他們的減量承諾對台灣整體碳排減量相當重要。中石化的減量承諾,校正基準年後為2030年要比2019年減量36%。台化則是承諾減量29%、中油承諾減量28%,都接近30%的指標。可惜的是,三家企業皆未完整說明中長程的減碳規劃。雖然在報告書中各家企業皆闡述了多種減排策略或計畫,然而這些策略或計畫各自可以貢獻多少比例的減排量、預期執行/完成的時間點及關鍵里程碑等,缺乏進一步地說明。其中台化雖然在其TCFD報告書中提出了關鍵的減量策略——節能改善、能源轉型、循環經濟等,也有說明2022年度的績效及短中期目標,也有就部分策略的細項提供了2023或2025年前的預期減排量,但在質化的說明度上卻相對簡短。舉例而言,節能改善、能源轉型是減碳貢獻度最高的兩個策略,但台化在相關的說明篇幅與完整度上卻遠低於循環經濟策略,因此各方利害關係人仍無法知曉台化廠區汽電共生機組最重要的減煤時程為何。

中油同樣提出了三個關鍵的淨零轉型策略——優油、減碳、潔能(表4-5),且說明了截至目前的績效、研究進展、資金投入等,但與台化相反地是,中油在上述策略中往往欠缺短中期(2030年以前)各階段的目標/指標、三大策略的預期減碳量,也多未提供重要計畫執行/完成時間點及關鍵里程碑等關鍵的量化資訊,多是大量的質化敘述。因此利害關係人難以透過這些質化資訊來了解中油目前的進展是否和其關鍵的量化目標/指標,以及最重要的2030中期減量目標、2050淨零保持一致。此外,中油預計將於2030年建置每年捕捉百萬噸級二氧化碳工廠,且碳捕捉/封存及再利用(CCUS)將作為其中長期的關鍵減碳策略之一。然而,大規模的CCUS在技術發展上有一定的不確定性,至2030年該技術能否如中油預期的進度尚難以預測,且油品價值鏈的主要排放來源是在使用階段(即燃油車、使用化石燃料的船舶及飛機航行時),因此若持續開採油田、產製油品供給化石燃料交通運輸,那麼便有CCUS技術存在,恐也難以削減油品在使用階段的碳排放。中油的永續報告書也尚未清楚說明目前投入的CCUS技術和優油策略(油料轉石化高質材料)如何扣合,若中油打算利用CCUS技術讓自身能持續產製運輸用的化石燃料、高碳排的化學原材料,又或是讓其他高碳排產業能持續使用化石燃料(再利用CCUS減碳)來延緩低碳轉型的進展,將無助於台灣2050淨零目標的達成。

表4-5、中油的三大轉型策略

水泥業方面,台泥在指標十的說明是高碳排產業中相對符合標準的。台泥的淨零路徑圖說明了其將主要依賴工藝、原料、發電及燃料的改善進行減排,總減排幅度高達60%。另外台泥也計畫從再生能源發電與與儲能設施的建置各減去15%的排放。最後,台泥在負碳技術上只分配10%的減碳量,代表其不會將過多的減碳量押注在難以評估未來發展的新興科技上。但台泥的規劃仍不完整,並未說明每一項減量措施在2025年、2030年等短中期目標,可以達成多少的減碳比例。且亦未具體說明工藝改善、餘熱發電、替代原料、替代燃料等四項措施,如何規畫,又分別可達成多少減碳量。亞泥雖然同樣也有列出各項關鍵的減碳策略,例如:原料及燃料替代、智慧製造水泥4.0、循環經濟、CCUS等,但未如台泥提出淨零路徑圖說明預期的減量貢獻度,且較多是在敘述當前各策略的進展狀況,在未來規劃的說明相對較少。此外,台泥與亞泥所提出的2030目標,仍是碳排密集度的目標,如:台泥目標是2030年每噸膠結材料碳排量較2016年減少31%,亞泥則是2030年每噸膠結材料碳排量較2019年減少26.4%。然而,僅承諾碳排密集度目標是不夠的,除非兩家業者能更進一步明確地承諾未來的總產量不變,甚至下降,否則,企業有可能會在單位產品碳排密集度下降的狀況下,仍因產能提升而製造更多的碳排總量。這也是為何本報告、聯合國及各大國際組織對企業氣候承諾的要求普遍是以「絕對減量目標」為準,而非相對減量目標。因此,台泥與亞泥應盡快對外揭露其2030年的絕對減量目標。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