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缺乏系統性的民間參與機制
能轉盟觀察到,多數縣市過去幾年在能源、氣候政策相關的公民參與措施雖然越來越多,也有許多縣市開始更加重視民間參與,但在觸及對象、參與形式、效果等的深度、廣度與延續性仍有待加強。我們認為主要的問題包括:
公民參與對象過於限縮,較少納入更多元廣泛的在地社群 過去許多縣市政府舉辦的公聽會、說明會、論壇或工作坊等,邀請對象經常仍以產業公協會、專家學者、環保團體等原先就有在關注相關議題的社群為主,且資訊公告之廣度、傳播有效性較為不足,使得其他多元類型之在地社區組織、一般民眾參與比例偏低,許多可能受到政策影響者,特別是社會經濟資源較不足、較脆弱、面臨更多風險,因而更需要被納入政策考量之社群,卻難以有機會及早知情,也缺乏參與政策制定、讓各項推動措施更加完善、符合其需求的管道。
多為單向政令宣導,較少有多方的深度對話及協作 多數縣市仍以單向、單點式的政策告知、宣導為主,且在公聽會、說明會上經常未針對參與者提出之疑問做詳細回覆,因此未必能確實達到政策告知之效果,也難以建立對話基礎。此外,也較少將公民意見系統性納入政策之機制,譬如在政策規劃階段,以參與式、審議式之作法,蒐集多元利害關係人之意見作為政策依據,或與在地社群共同進行策略協力、行動方案研擬,讓民眾在參與過程中更深入地提供意見,並意識到自身對形塑政策的重要性。過去幾年雖有越來越多如參與式預算計畫等作法,值得肯定,但也較少看見縣市政府呈現提案執行後續與政策間的關聯、如何延續與擴大影響力,或者過程中民間與官方的溝通對話、對政策的反饋等,是能轉盟期待未來可加強之處。
多為一次性短期活動,較少永續性的長期規劃 無論各式宣導講座或競賽、志工培訓等活動,多數仍為單次、短期的形式,較少有循序漸進、持續性、滾動式的作法,一步步從知情、諮詢到更深入的合作協力。此外,亦缺乏長期培力資源之投入,整體來說也較少對成效的長期評估追蹤、檢核、檢討與修正機制。因此,未必能建立與社區、在地社群之信任,發展長期的夥伴關係。
缺乏跨局處資訊整合及在地資源網絡整合 許多公民參與相關計畫、活動經常由單一局處委外承辦,然而過程未必會先經過跨局處的資訊整合、資源盤點,也缺乏與在地既有網絡的連結,可能造成事倍功半,甚至資源錯置的情形,也難以發揮更多透過公民參與可達成的綜效。 譬如節電參與式預算計畫可能涉及用電診斷輔導、住商設備汰換、能源教育、弱勢者能源福利等面向,若整合社會局、產發局、教育局、民政局等局處之相關資源,並盤點整合節電潛力、對象、區域等資訊,便有機會讓計畫發揮更多效果,甚至讓提案成果協助局處精進業務、或成為未來政策中的一環;又譬如節電志工培訓,若能結合在地已有節電實踐經驗的低碳社區或模範節電商圈,可使計畫發揮在地網絡串聯、相互學習合作的效果,也較有機會延伸更多協力的可能性。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