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立權責充足、具跨局處行政整合量能之專責組織
Last updated
Last updated
目前中央政府有諸如永續會等組織,作為各部會淨零轉型事務的協調機制;地方政府也紛紛成立氣候變遷因應推動會或專案辦公室,回應淨零轉型的業務需求。然而,淨零議題涉及的議題廣泛,因此更需要具備整合跨局處業務的行政單位與充足行政量能,確保各局處的角色皆能被完整納入,共同研擬與推動淨零政策,而不被侷限於過去既有局處分工的框架與慣性。
拉高氣候治理的層級,並賦予相關單位實質權力與專業能力 於正在修訂的地方政府自治條例中,已明列各局處負責工作,環保局多半擔任統籌的角色。然而,環保局身為各單位的平行組織,在層級上不具備足夠的權責要求其他單位,可能造成推行淨零相關工作窒礙難行。能轉盟建議,各地方政府應建立專責淨零之行政單位,並確保地有充足的人力編制以有效整合、協調各部門業務及資源,更能強化各局處在淨零政策中的角色。 雖然目前有許多縣市成立了綠能辦公室或專案小組,或是依規定組成氣候變遷推動委員會,然而能轉盟擔心,這些組織是否有足夠的權力與專業政策,去制定相關的氣候政策? 以行政院國家發展永續委員會為例,永續會雖然召集了許多專家學者,然而一年僅兩次的開會頻率,使得永續會僅受限於外部諮詢的角色,對於政策擬定並無實際作用。能轉盟不希望地方的氣候變遷推動委員會面臨同樣的狀況,使得推動會的角色名存實亡。能轉盟建議,應該要賦予相對應組織更多政策規劃的參與權,並且廣納專家學者,以確保淨零政策實踐的專業性。 此外,多數縣市長期處於資金、人力不足的窘境,儘管成立淨零辦公室,也僅僅是調派目前各局處中的既有人力支援。在如此繁重且複雜的工作下,相關人員未必有足夠的行政量能回應淨零轉型的業務。能轉盟建議,應規劃專業人力,且加強專業培訓,並強化公務機關與外部民間團體的知識分享和合作。
將氣候主流化的概念導入各部會中 氣候主流化(climate-mainstreaming)的意義是,在所有政策領域的計畫的設計、實施和評估階段考慮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事項,以確保氣候的因素被考慮進各個政策領域和發展規劃當中。值得注意的是,氣候主流化並不是單一部門的工作,而需要所有部門共同推動。 氣候主流化需要有相關法規的支持才能推動。國際上的例子,如《柏林能源轉型法》第3-2條規定:「只要於公部門之決議時,必須明確地、或於公共利益之範疇中考量氣候保護之公共利益,則於專業律法之評估系統之下,本法之諸規定獲補充性適用。」日本《島根縣能源自給地區推動基本條例》第10條則寫到:「縣政府應於實施縣政時考量能源自給地區形成之推動等事宜,納入所有政策中。」 能轉盟期待,臺灣地方政府也可以參考上述國際案例,制定相關地方法規,讓氣候治理成為各個部會的共同責任。氣候主流化並非遙不可及,早年聯合國提倡性別主流化,如今已深刻影響臺灣各政府部門。我們期待氣候主流化也能成為地方政府的共識,讓淨零目標貫穿於各局處的業務中。
案例八:國際案例分享
首爾「省下一座核電廠(OLNPP)」計畫 韓國首爾2012年至2014年實施的「省下一座核電廠(OLNPP)」計畫,目標是減少200萬噸的能源消耗,也就是韓國一座核電機組一年的發電量,同時也試圖將首爾的能源自給率從2011年的2.9%提高到2014年的8%,並在2020年提高到20%。 首爾的電力消耗大部分用於日常生活、商業部門(60%)和家庭(28%),因此這項政策的成功關鍵在於公民的參與。2012年4月,「省下一座核電廠公民委員會」成立,成員包括環境和能源部門、企業界、宗教界和學術界的代表。此外,首爾市政府也成立了「省下一座核電廠執行委員會」,作為公私合作治理的橋樑。執行委員會分為能源生產、能源節約、能源效率和與公民溝通等四個小組委員會,兩年內共召開了13次執行委員會會議和28次小組委員會會議,指導和管理OLNPP計畫。 省下一座核電廠委員會成立於首爾市氣候環境本部,氣候變遷局局長為召集人。除了該局之外,環境政策處和綠色能源處也大力制定和實施相關政策,而且首爾市政府還成立了氣候能源研究中心,並修訂能源條例,為啟動OLNPP計畫提供了基礎。 為了徵求政策意見,首爾市邀請了著名能源和氣候變遷專家,於2013年11月成立了「首爾國際能源諮詢委員會(SIEAC)」,並舉辦「首爾國際能源會議」。會議分為三主題:城市政策、效率措施和案例介紹。與會人士不僅包含外國專家,還有600名韓國能源專家和民間團體成員,一同給予首爾市政府能源政策和解決方案的意見。在會議上,SIEAC也提出了一份建議書,主題是「首爾‧實現能源獨立」,要求首爾市減少能源消耗並增加再生能源發電。具體來說,它建議首爾市政府支持自給自足的能源網絡,建立基於再生能源的建築及公共交通系統,並加強與國內外城市的合作。 從上述案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城市要進行節電計畫,不只需要各部門的共同努力,還需要外部專業者、公民團體的協力,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能轉盟期待臺灣縣市政府能夠學習優秀的國外案例,提升相關組織架構實踐淨零的能力。
歐盟《2021-2027年氣候主流化工作人員工作文件》 根據歐盟《2021-2027年氣候主流化工作人員工作文件》,要實踐氣候主流化,政府部門可以遵循以下架構:
在相關立法部門的支持下,將整體氣候支出目標設定為30%。
採用「生物多樣性戰略」和「從農場到餐桌戰略」,將預算行動納入的綠色新政的政策框架下。
加強氣候保護,並應用「不造成傷害」原則,提高預算資助,以及其他不直接應對氣候挑戰的計劃,相關的響應能力。
透過氣候調整機制,監督單位能夠採取補償行動,確保赤字在計劃實施的隨後幾年內得到解決,以解決實現氣候支出目標各方面可能存在的差距。
我們可以看到,要實踐氣候主流化,氣候預算的介入是重要的。氣候方法論是歐洲議會和理事會基於歐盟的財務係數,所設計的多年度預算框架。氣候調節機制則發揮監測工具的功能,透過對金融資訊科技系統進行更深入的追踪,以減少偏離原定減排目標的風險。針對氣候預算的詳細規劃,可參閱第三節能轉盟給予之建議。